武禹襄太极拳论

武禹襄太极拳论

  1、简介
  2、十三势行功要解
  3、太极拳解
  4、太极拳论要解
  5、十三势说略
  6、四字密诀
  7、打手撒放
  8、身法八要


                简介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禅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长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清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畬(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为业,武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十三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绅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极拳论要解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要静,内固精袖,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末展,劲断意不断。


             十三势说略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四字秘诀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打手撒放

        掤 业 噫 咳 呼 吭 呵 哈
        上平声 入声 上声 入声 上声 


            身法八要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
        提顶,吊裆;松肩,沉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