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太极拳“松”的初步认识

发表时间:2020-03-06

文/流花辅导站 高国媚

 “松”是太极拳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没有松,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不可能正确,更谈不上太极功夫。所以自学拳始就要把“松”列入习拳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科目,并把“松”贯穿在习练太极拳的全过程中。有的人学了多年拳,套路拳架学了不少,仍不能全身放松,就是长不了功夫,这与没有把松的问题重视起来有很大关系。

太极拳讲的“松”并非是简单的松塌,而是保证身体每一块肌肉都物尽其用,该紧的肌肉紧,该松的肌肉松,不让那些不该发力的肌肉发力。减少肌肉相互之间产生的对抗,从而避免身体僵硬和运转不灵活,在进攻时不能快捷迅猛,在防守时则顾此失彼的毛病。习练太极拳时若能做到身体松透适度,这样的拳打起来就能外柔内刚,行拳时候更为顺畅,拳也就打到了高层次境界了。

“松”是练出来的,是在意识和形体的互动中练出来的,每个习拳者练习“松”应该刻意学习和领会松的要窍,没有捷径可走。

首先要做到“意松”。意松是指精神上、思想意识上的松,大脑要松空,摈弃杂念,心理上要恬淡宁静,练拳时要做到心平气静,只有静下来了,行拳才能走心,以心领意,以意领拳。

其次要做到“形松”。形松是指身体整体的松,是在心气神意放松的同时,筋、骨、肉,五脏六腑都要松,是在意念的虚领下身体节节松开,无丝毫死硬僵固之意,但又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神,松中有连。习练太极拳时,身体各大关节如上肢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下肢的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以及身体背后的脊柱24个椎关节,都要拉拔松开。行拳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做到全身肌肉放松,从头颈、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部关节松透自然。还有松开时身体从上到下要求“虚领顶劲、竖项吊裆,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尾间下垂、松腰胯似坐非坐、双膝稍微内含似爬树、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不能出现任何肌肉方面的僵直,这种松才是松而不懈。如果松开就往下坠,这就散了,这时就要注意立身中正,在保持悬顶竖项之意时,要多感觉尾闾下垂,形成上下对拉之势。只有形体上放松了,行拳时才能不存半点拙力笨劲。

第三要做到“沉松”,练习太极拳仅仅松出柔来是不够的,要松出“沉”来才对。只讲松柔,其结果只有松懈,懈怠,疲软。而“沉”的表现是扎实、稳静、安定、牢固。所以“松”和“沉”应是互为因果的功夫,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松而不沉,不是真松,沉而不松,变成生硬的下座,也不是真沉。只有稳静沉底、根深基厚的松才能完全把控调动行拳时身体的动作。

太极拳的“沉”或可分为“意沉”与“形沉”。 “意沉”是指丹田内气的下沉,胸空而腹实,可理解为意念上的重心下沉。“形沉”一般是指身体物理重心下沉。“沉”决非简单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硬意坐低,这样做的结果是膝关节僵紧,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也不利于行拳中的虚实变化。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松腰、松胯形成身势的下沉,身体重量一直向下沉过了膝盖,沉过了脚踝,进而沉到脚底才算沉。这样做膝盖并不会因此承受更大压力,不致受伤。太极宗师郑曼青就说过:“周身轻灵,其根在脚”。 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既能使我们身体能够保持中正平衡,也是我们行拳中其他劲道得以发挥的关键。从技击角度讲,“沉”就是在蓄力,是为发力做准备,把别人施于自己的力通过沉传至脚底,再利用地面的反座力加上自己的发力回击对方。

“松”与“沉”虽为两种不同的工夫,但在习练中常常一并进行,练“松”同时要练“沉”。比如太极拳的起式向左开步一个小动作,就要求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五指松胀,百会虚领,松腹气沉丹田,命门向后撑开(腰椎松开,命门以上身体放松但要意领向上,命门以下则向下松胯,形成腰胯部位的上拉下沉),进而微屈膝,松沉右胯而轻提左胯,才向左开步的。如果没有松腹沉胯是做不好起式的开步的。

“逢转必沉”是习练太极拳的经验之谈,这里提到的“转”有两个含意:

一是动作转换时必须先有松沉。如85式太极拳的揽雀尾一式,抱球、弓步前掤、后痤下捋、弓步前挤、后痤后引、弓步前按这六个动作都须先沉了再转换,否则揽雀尾的劲路就断了,起不到这一招式攻防的组合作用。行拳中招式的转换也是通过松沉才能保证顺畅,避免动作的凹凸、断续。

二是行拳中出现的转体动作时必须先有松沉。这从斜飞式、倒撵猴、云手更容易体会得到。太极拳讲究圆活转化,套路中的每招每式离不开旋腰转体,所以“逢转必沉”是习拳者必须牢记的金科玉律。

 “松松松,太极功”,正因为太极拳的“松”如此重要性。作为太极拳的习练者就应该时刻铭记“松” 字,从“松”入手,自始至终,在每招每式中悉心体会“松”的感觉,把握好腰胯的自由灵活转动,使各个关节做到轻灵无滞 ,“松”得好和“沉”得好,各种劲法才能准确到位,这样打出来的拳才有拳味,才是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