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明理•悟人生

发表时间:2018-04-21

市一医站 刘勇

  我在不惑之年才开始学习太极拳。当时由于工作较繁忙,自己属于“动多静少”之人,性格外向、急躁,心想慢动作的太极拳或许能帮助自己缓解工作压力、强体健身吧,此外对太极拳并无更多的认识和探究。却没想到,这一练就是27年,竟与太极拳结了缘,成了它的忠实拥趸,多年习拳后还逐步悟出了一些道理来,受益匪浅。

  初学太极拳时难以静下心来,手脚不听使唤,顾得了上顾不了下,更不要说身心放松、凝神静气了。也许是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我鼓励自己克服困难坚持下来,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6点钟准时出门,骑车1个小时提前到达单位,练完拳接着上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逐步进入了太极之门,开始感受到它的神奇魔力。首先是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练拳,慢慢理解“阴阳平衡”,动作的稳定性加强了,练拳时明显地感到轻松与愉悦,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同时对太极拳“动与静”“刚与柔”互相转化的拳理也开始有了体会。我理解它是要求人们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合理地处事,不断改善工作的方式方法。中国首富马云在企业管理中引入太极拳的原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鼓励职工学习太极拳,他认为不管发生什么,都要淡定看清自己,看清事物的发展,都要镇定面对。太极提倡的虚实结合,正是企业发展的精髓。当时我只是事业单位的一名普通干部,没有马云的雄才大略,但我在练拳中悟到,拳式中有起、落、开、合,人生亦然,甚至有大起大落,正是起落分合的矛盾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泰然处理身边的矛盾和冲突,处理好工作上的很多问题。

  有人说太极“学的是拳,比划的是招式,体会的是哲理”,此话靠谱。多年的习拳使我注重了自身修养的提高和世界观的改造。练拳讲求“中正安舒”、“身以端为正本”、“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这些都是拳理身法,但我理解它们更是一些心态和人生智慧。为人处事“中正”,避免“过”与“不及”,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理解“得与失”的关系,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要舍去主观偏见,尊重客观现实,不断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用太极哲理指导自己的行为,做到“中正”和自律,注意与同事和谐相处,尊重和关心他人。在实际生活中,做到“无所偏倚”,可以使自己改掉很多坏习惯,养成好的品德。于是,我工作中的很多困难和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既使自己把本职工作做好,也抓住了健康的根本——努力实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

  我喜欢太极拳,喜欢它的松、柔、自然,喜欢它的豁达、包容。练拳与为人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长期用心去钻研。我身边的很多老师和拳友都能做到“内外兼修”,特别是李俊萍老师。她的拳术与人品兼优,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她有着良好的品德素养,为人正直谦和;她拳艺精湛,功架扎实,行拳柔和自然;她深谙太极哲理,虽拥有一身上乘的太极功夫,但从不高高在上,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研习太极拳。看李老师练拳是一种视觉享受,她沉稳中充满灵动,工整中洋溢神采,很好地展现了“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的太极神韵,真的是“其拳如玉,其人也慧”。我和很多辅导站的老师、拳友一样,珍惜着每一次随李老师学拳的机会,就如一个小学生,老老实实地再从头学起,学她的拳艺,学她的为人。例如她教我们的“起势”和“收势”,看似是简单的式子,其实大有学问。书本上写的只是“两手平提,曲膝下按”,但要做好,并非易事。在起落之间如何做到“尾闾中正,头灌顶”,节节如何贯串,我们就在李老师的耐心示范和认真指导下足足学了好几个月。我们认真地领会她的练拳经验和真传,她的教学方法为我们带教学员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些都是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在李老师的教导下,我们不断地完善着自己,让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太极精神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新的启迪和质的飞跃。

  太极拳是国宝,若论养生与武功兼具、高雅与优美并存,太极拳在体育运动中实在是独领风骚。在27年的习拳路上,我虽不能说已学得了太极的精髓,但也悟出了不少的道理。练拳与养生、做人与处事,已成为我退休后的一门必修课。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太极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我将会继续向拳友和学员宣传太极拳的“自修自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宣传“学拳先学礼”的传统太极理念。练拳前、后,老师与学员都要互行太极武礼,学会尊重太极拳,尊重老师,尊重学员。从武德上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深层意义,完善自我,使精神和身体达致“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

  “风霜历尽半老木,红花依旧笑春风”。感谢太极拳,感谢祖国灿烂的太极文化带给我不一样的人生感悟。